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及策略——以苏轼诗文为例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及策略——以苏轼诗文为例【摘要】:统编教材的精读课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,也是建构群文阅读的核心文本。群文教学的实施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,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及策略——以苏轼诗文为例 ,供大家参考。
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及策略——以苏轼诗文为例
【摘要】:统编教材的精读课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,也是建构群文阅读的核心文本。群文教学的实施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,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,建构起由点到面、由内到外,由浅入深的课程结构;要指向精读课文科学选择相关文本,以精读课文凝聚起群文,强化对课内精读文本的理解,让教学活动由单篇到群文的迁移、延伸,引导学生走向更加宽广的阅读世界。
【关键词】:议题导向,教学实践,教学策略
群文阅读教学是多文本在多维度的阅读中聚焦其中的某个维度,以议题统整,通过关联整合,任务的驱动下,以结构化的阅读状态而抵达阅读的广度、厚度、高度和深度,实现阅读的结构化建构。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内精读文本的深度理解,完成知识迁移同时,也加强了文章之间的对比关联性。现以统编教材中苏轼的文章为例,谈一谈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和策略。
一、以情感为主线,背景为参考,感悟苏轼多彩人生。
苏轼出身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,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,母亲程氏秀外慧中,知书达理。公元1057年,22岁的苏轼参加科举考试,一举成名天下知。步入仕途后,后逐步被提拔重用。公元1079年,因为“乌台诗案”,被关在御史台受审130天。后又多次被贬,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,情感起伏变化,第一块选用苏轼的五首诗文,以作者的人生经历为背景探究其情感的变化。
(一)叙壮景,抒豪情,展豪志。
《江城子?密州出猎》作于公元1075年,作者此时在密州任知州。词的上阕叙事,下阕抒情,气势雄豪,是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,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,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,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,然后
转写自己的感想:决心亲自射杀猛虎,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。下阕叙述猎后开怀畅饮,并以魏尚自比,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。结尾直抒胸臆,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。
(二)经风雨,见泰然,任起落。
《定风波》作于公元1082年春,当时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。词中写与朋友春日出游,风雨忽至,朋友深感狼狈,词人却发出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”的呐喊,这种毫不在乎,泰然处之的态度,吟咏自若,缓步而行的从容,无不让人为之动容,此时,他的人生已经历了无数次大起大落,但在种种磨砺下,他的心境却愈发强大,足以直面狂风暴雨。
(三)忍孤独,守理想,保高洁。
《卜算子?黄州定慧院寓居作》作于公元1082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初作于黄州,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市东南,又作定惠院。诗中写到“谁见幽人独往来,缥缈孤鸿影。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。”苏轼以孤鸿比,孤鸿宁愿忍受孤独寒冷,不愿选择高枝栖息,苏轼宁愿忍受孤独,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,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。
(四)弃功名,会友人,享闲适。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,当时,当时作者被贬谪黄州已经有四年了。元丰二年七月,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,说他以诗讪谤,同年八月将他逮捕入狱,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后获释出狱,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,做着无权的闲官,此时苏轼写下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”,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”,可见作者虽然遭受挫折,但在夜晚看到美丽的月色,仍然能够欣然起行,约友赏月,并自称“闲人”,可见作者已淡泊功名,享受当下闲暇的时光。
(五)表积极,明坚强,爱生活。
《东坡》这首诗作于神宗元丰六年(1083年)。苏轼同题的《东坡八首》序云:"余至黄州二年,日以困匮。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,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,使得躬耕其中,地既久荒,为茨棘瓦砾之场,而岁又大旱,垦辟之劳,筋力殆尽。诗中“莫嫌荦确坡头路,自爱铿然曳杖声”表明作者尽管政治处境险恶,生活条件困苦,但仍能泰然自处,保持对生活的热爱,并敢于向生活挑战,保持其不畏艰难的坚毅精神。
二、以文眼为议题,内容为载体,运用点面内外结合。
在群文阅读中,采用“点面结合”有助于突破难点,便于学生对所教知识的理解和接受,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,和整体意识。以《江城子?密州出猎》、《定风波》、《卜算子?黄州定慧院寓居作》为例,词的词眼很明确,原文中“狂”、“任”、“孤”三个字,在教学中以词眼为突破点,扩大探究的辐射面,进行深入地分析,使课堂结构清晰,设计巧妙,简而不繁,同时也使课内外的知识联系的更加紧密。
(一)找词眼,理表现,点面结合。
苏轼的《江城子密州出猎》以“狂”字为突破点,辐射全文,“狂”在装备齐全,“狂”在场面壮大,“狂”在豪情壮志。《定风波》以“任”字为突破点,进行深入挖掘,“任”穿林打叶,“任”料峭春风,“任”山头斜照,“任”出了人生哲理。《卜算子?黄州定慧院寓居作》以“孤”为突破点,进行拓展分析,“孤”在环境,“孤”在心境,是词人对人生的反省,也是对理想的坚守,可谓是北宋群星璀璨下的“孤勇者”。
(二)变化,悟情感,内外结合。
俗话说:“汝果欲学诗,功夫在诗外。”在新改革的今天,不能只把眼睛放在课本上的诗词文章,还要在课外适当的做功课,教学中先是带领学生学习《江城子?密州出猎》,传授学生学习方法:朗读诵—梳大意—找词眼—理表现—悟情感,课内学习完了,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方法自学两首课外诗词,最后再总结作者在词中的情感变化。讲练结合,内外结合,举一反三,学生的能力在迁移锻炼中得到提升。
三、以意象为议题,内容为抓手,掌握比较阅读策略。
在群文阅读中,除了以词眼为突破点对文章进行整合,还可以以意象为突破点。《记承天寺夜游》、《卜算子?黄州定慧院寓居作》、《东坡》、《江城子?密州出猎》为例,文中都提到“月”这个意象,明月对于苏轼而言,不仅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,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,更包含着对于自己仕途的反思与感慨。以“月亮”这个意象为依托,进行内容剖析,领悟苏轼在意象中寄托的情感。
(一)找月景,理月情,知人论世。
东坡精神润泽后人,吾辈青年率先垂范,将中华优秀诗词和人文精神进行统整,完成了“赏月品人”的议题。本堂课由“眼中月”和“心中月”两条主线串联起来,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中写到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”我们看到了一轮明月,如此美的月色,作者却感叹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”,在作者心中的这轮明月是是悲凉月,悠闲月,感慨月。《卜算子?黄州定慧院寓居作》中写到“缺月挂疏桐,漏断人初静”,眼中缺月,作者又以月自喻,写到“缥缈孤鸿影”,“拣尽寒枝不肯栖”,心中是寂寞月,孤傲月。《东坡》中写:“雨洗东坡月色清”,眼中是清月,苏轼自叹:“莫嫌荦确坡头路,自爱铿然曳杖声”,心中是一轮积极月,坚强月。《江城子?密州出猎》中“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”,用满月表达的是希望月,爱国月。层层递进,处处有心,诗意流淌,最终如抽丝剥茧般地让孩子们体悟到了月亮诗词里的“东坡情怀”。
(二)找异同,理发现,对比分析。
群文阅读最能激发学生无意识地比较、发现一组文章的特点,便于学生找出文本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点。张寿康教授指出:“比大较阅读是增长知识,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。”在高频共振中启迪学生从相同物象中体会不同情感,历经辨识与提取、比较与整合,发现作品中蕴含的异同点。四首诗文在内容上都与月亮有关,但抒发的情感却是波澜起伏,或悲凉悠闲,或孤傲寂寞,或积极坚强,或报国杀敌。在形式上除了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是文言文,其他三首都是词,在表
现手法上都运用了借月抒怀,情随景移。在对比分析中催生审美的个性化争鸣,在求同存异中,诗意渐浓,意象鲜明,有效促进思维升级,获得完整认知。